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农历甲辰年(龙)三月十九

了解改革开放史,弘扬朱子文化

【日期:2023-05-26          阅读:11102          作者:smeztsg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文化,系统宏大,综合了北宋周、邵、张、二程等诸大哲的学说。他一生著述颇丰,至今发现有120多部,400多卷,被史学家称为“古今著述第一人”。他所编译的《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几代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思想影响我国古代社会达700多年,并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所倡导的“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家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家教庭训的懿范;在当今社会,仍有着永恒的积极的教育意义。他所提倡的“格物致知”、“宇宙结构”、“博学慎思,明义返本”、“开源节流,以农为本,贫富合礼”等思想,对于现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人们习惯上称朱熹为朱子,他对后世影响的言行诗文的文化诸因子称为朱子文化。从我们的考察与调研来看,朱子文化对祖国大陆及台湾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上朱子文化对闽台的影响及朱子文化在两地存在的现状 
      1、朱子文化对闽台两地的影响
      1.1朱子文化对福建的影响。朱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福建,他对福建的影响是直接的、重大的,其对福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塑造闽人鲜明的个性。朱子、朱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大部分都在闽地“宏道”“传道”。他们将当时中原儒家文化与闽地域特征相结合,用通俗易懂语言,把儒家思想的精髓普及到八闽大地,这些思想包括“躬身实践”、“仁者爱人”“重亲情”“重孝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他们个人行为闽地践行文化的楷模,为闽人形成:厚重、厚道,豪气、讲诚信,爱自然、爱环境、爱周围的人、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热情、大方、通情达理,勤劳、勇敢、俭朴等个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造就闽地重教习礼、人才辈出。朱子提倡“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的家教思想,因时因地致力于民风教化,兴办书馆、书斋、精舍及设仓社,订《董蒙须知》、《训学斋规》,“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足迹遍及之处,往往能使当地开始从半开化状态走向崇文尚学。受此影响,从南宋至清代,福建一直是“儒学最盛之地”,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如南宋的李纲、张元干;明代的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清代的有李光地、姚启盛;近代的有林则徐、严复;现当代的有谢冰心、贾祖章等。③培育了良好的社会习俗。和谐社会落实于人伦日用之中,除了人伦关系的和谐外,还必须有良好的社会习俗。而淳朴世风的形成,又少不了对民众的礼乐教化。朱熹以“厚人伦、美教化”为先,通过经常性的礼仪训导与实践,将道德伦理化育成民众遵从的公约,规范着民众的行为,使民众在礼仪氛围的熏陶之下,自觉自我约束,彼此监督,在一乡一里中孕育出仁厚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教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朱熹这种风俗教化累积于世代的历史遗存之中,以相对稳定的教育方式来传递,成为了一个闽人的基本风俗。④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福建山水文化。朱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建生活,他是一个热爱山水的人,福建名山里基本上都有朱子的足迹,他所到之处,题字、赋诗、办学、建书院,为当地的山水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如武夷山、泰宁的上清溪、将乐玉华洞、福州的鼓山都是由于有了朱子的足迹及手笔而出名的。
      1.2、台湾与福建仅一水之隔,历来是祖国的领土,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与祖国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传统的不可分割联系,便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最重要的纽带,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朱子文化更是对台湾的影响成了一个典范。
      ①夷夏之辩,捍卫中华。朱子及闽学诸儒坚持的“尊王攘夷”、“严华夷之辨”、“内中国而外夷狄”及“大一统”的思想,是郑成功和清廷的共同理念,也是郑氏收复台湾和清廷力求维护统一台湾的动力所在。闽学对台的传播,激励一代又一代台湾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忧患意识的仁人志士。近代一个多世纪以来,台湾屡遭烈强的蹂躏,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表现出中华优秀儿女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②民胞物与,物丰民富。“民胞物与”、“得农务本”是朱子及闽学诸儒一贯坚持的治国安邦的立场,也影响了郑氏及清廷治理台湾的理念。郑成功入台后,采取多项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清初台湾开发多承郑氏旧制,过台垦荒者“春时往耕,冬成回籍”,“往来络绎”。③恤民爱民,民族融合。郑氏和清廷,效法朱子“恤民爱民”之法,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郑氏与清廷的“恤民”、“爱民”,密切了与土著居民的关系,促进了台湾各族人民的团结与融合。④、仁政德政,社会安定。郑氏与清廷,彼此对立数十年,积怨甚深,但清廷宽大为怀,以“仁政”、“德政”对待异己郑氏力量。这种彻底捐弃前嫌、化敌为友的政策,显然符合时代的要求,有利台湾政局和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为清代台湾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⑤廉明清正,缓解矛盾。对民实施“仁政”、“德政”,对官提倡“廉明清正”,这是郑氏和清廷一项治台方略。促进台湾的兵民关系日趋融合,为缓解社会矛盾起了积极作用。⑥诚正修治,社会文明。郑氏和清廷,重视朱子及闽学诸儒倡导的诚、正、修、治、平等一套道德伦理,教化与启迪人们重礼义、厚民俗,以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台湾的社会文明。在汉族同胞“士知孝弟,民皆力田”,“民间秀良子弟颇知励志诗书”的影响下,高山族子弟也读铿锵”。台湾迈入一个知书达礼的文明社会。
以上资料表明,从孔孟之道的儒学到闽学,是朱熹及其门生、弟子等诸儒继承和发展理学而创建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是时代发展产物;闽学传入台湾,并在明清时期产生广泛影响,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闽学在台湾的数代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思想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台湾人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并在未来的社会进程中将不断沿续。
        2、朱子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当代现状。
       2.1近年来,祖国大陆各地重振国学,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兴未艾。今年3月18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十余位国学学者聚会上海浦东证大丽笙酒店,举行题为“国学与和谐社会”的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在论坛上作了长篇讲话,全面论述了国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意义,《光明日报》作了摘要发表。10月份在朱熹求学及晚年生活定居的五夫里(现武夷山市崇安县五夫镇,1988年6月,建阳地区行署、崇安县人民政府出资5万元修复五夫里文化遗址,修缮朱子社仓、兴贤书院。南宋古街等处),由东南华侨捐款修建书院并开始招生诵读朱子经典篇章。从以往形式重视到内容实践上的重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毕竟没有到质的飞跃。由于我们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的“提倡白话,改良文言文”的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家店”的浩劫,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朱子为何人。即使在朱子的故里的尤溪、建阳,大部分人们只知朱子是宋代理学大师,至于他写过什么书、做过什么事,没有多少人知道。朱子所设立的书院(精舍),如今不过是人们旅游参观的景点或图书馆,并没有发挥书院的作用。而且,我们对朱子文化的传承与了解也相当微小,只不过认识他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及朱子是“伪道、伪礼”的首创者,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科举考试必需品,是近代民主思想的禁锢。换而言之,他和他的思想更多的成了我们要反对、打倒的对象,他也成为了一个“反面人物”,认为他的文化中糟粕多于精华。由此可见,人们对他和他的文化学术研究与再发现,同他在儒学中“北孔南朱”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2、朱子在台湾的各个领域却留有痕迹,成了台湾民众崇拜的对象。在台湾,崇尚儒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影响儒学最大的就属朱子,台北孔庙每回祭孔之后便是祭朱。在供奉妈祖庙的台北万华龙山寺,后殿设有文昌祠,主奉孔子,而近旁作陪的就有朱子神像。大龙峒孔庙正殿也配享朱子。在鹿港的文开书院也同台北的学海书院一样保留有“朱子祠”,在嘉义则建有“朱子公庙”。在台湾,广有书院传承孔、朱道统。朱子式的儒学之所以能在台湾扎根,靠了有形的依托——书院教育。书院在台湾自康熙年间(1863年起办)萌生,雍乾之后大盛,至日本人割占台湾止,书院经久不衰。据调查统计,明清两代在台前后设立儒学学宫13所,公私书院近60所。起初集中在台南,以后陆续分布到嘉义、云林、彰化、新竹、新庄,甚至澎湖,晚些时候更到达宜兴。台湾书院数量之多,不亚于内陆一些省份。书院之下,尚有社学、义学、义塾等,也为数不少。
        大力宣扬朱子的学风、提倡其读书的精神在台湾相当普遍。“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观书有感》诗在台湾古今学界和民众中广泛引用。处处可见取自朱诗之意,谓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如同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博学知书,精深学问的“方斋”和“活水亭”。 幼童诵读古籍经典,到处都有。在台北市孔庙,开办了读经班(四书五经); 2000年9月24日举行全省经典会考,六千五百名学童应试,考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难怪一位台湾著名作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热情洋溢地说:“ 现在的孩子又开始读四书五经,这是文艺复兴的开始”;“发现紫阳夫子”的安排,正是“作为向传统再出发的起点。”
        二、弘扬朱子文化的内涵
构建和谐的社会,必须面对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荣辱观的精华,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从横向看,它包括儒、佛、道、法等多种思想体系,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因此就有所谓“儒、释、道互补”等说法,中国文化也不仅是汉文化,而是早已吸收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从纵向看,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与时俱进,不断蜕变,先后形成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等多种主导潮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蕴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永不衰竭,具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基本品质。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不少人受各种利益的诱惑、驱使,只重视实用而轻视思想学术。仔细想来理由有三点:一是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落后了,人们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用,甚至有害;二是由于受某些理论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过于强调文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出现夸大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和责任;三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落后了;痛定思痛,近代中国人就特别重视科技,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应,许多激进人物:如陈独秀、胡适之、鲁迅等人,认为旧的东西已经过时,应该被超越,被否定,于是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孔子、朱熹等也基本上等于“反面人物”了,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学者。
       文化与科技、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很大不同。文化主要研究人的本身(亦即人本,也就是人文),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它们的变化极其缓慢。我们的传统文化,完全是人文的,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讲的是“内圣外王”(不断加强内在修养,而后不断地进取),这些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价值。而朱子及闽学诸儒倡导的诚、正、修、治、平等一套道德伦理,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朱子文化在当代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朱子文化的弘扬:朱熹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综罗百代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求知探索精神、讲求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1、弘扬朱熹“以儒融释”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 今天我们与朱熹所处的时代十分相似,也面临着各种异体文化汹涌而来,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变得“江河日下,人心不古”。朱熹当时没有被来势凶猛的禅宗思想浪潮所吞噬,成为释氏莲花座下虔诚的信徒,却本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己心,毅然担当了对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重构的重任。为接续圣学道统,完成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构造,他努力摆脱了“灵灵昭昭底禅”的诱惑,皈依孔颜名教,并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为主,开始了对佛教等异体文化进行抨击的漫长历程。但他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排外,而是对其富有逻辑辩证性的形上哲学思辨方法批判地进行吸取。如朱熹引进佛教华严宗“月印万川”的禅理,完成其理学思想体系“理一分殊”的形上架构。今天,我们也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建设性地对待和吸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要放弃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当然,也不能否定民族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我们面对各种异体文化,要有继承和发扬朱熹那种“以儒融释”的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一如继往地以民族文化为本体,有批判地吸取他人的思想文化营养,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
       2、弘扬朱熹出入佛老、综罗百代的兼容心态和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洋为中用”的各种外来思想纷至沓来,同样,我们也要有勇气大胆解放思想变“古为今用”。我们有必要像朱熹那样打破学术派别间的门户之见,出入佛老、游思空无、综罗百代、融合三教,以开拓的胸襟对待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和传统思想文化,兼容并蓄,有选择地予以吸收。正是他以开阔的心胸,兼取儒、释、道之长,为我所用,特别对佛老思想中有积极思想意义的理论学说、致思方法、逻辑思辨方式,如宇宙生成论和辩证法等,批判地予以吸取,才成就了他博大的理学思想体系。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有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胸怀,更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思想,来重振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恢弘的气度。
       3、弘扬朱熹大胆“疑经破注”的科学求实精神。大胆“疑经破注”、解放思想是朱熹治学思想的主导。对儒家世世相守的圣典《易经》,朱熹则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子语类》卷六十六)。对于《诗经》,他认为“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诗经传序》·朱熹),而“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同上)。而对于《礼》学,朱熹也多与前人以《礼记》为经之说相左。他认为《礼记》只是秦汉经师儒生们所作,应为传,不应为经,却以久已遭人废弃的《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同时,还组织闽、浙、赣三省大批人马,动手修订编撰《礼书》等。 对于《书经》,朱熹本着大胆“疑经”的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多方考证,断然判定《古文尚书》是伪书,而且连历来都被儒生经师们作为权威解说的孔《传》孔《序》也不可信。而对于自古被人尊为“字字有褒贬”的《春秋》一经,朱熹则直接将它从经的高位上降低到史的位置。他指出“《春秋》是当时实事,孔子书在册子上”(《朱子语类》卷八十三),并且认为应“只如看史样看”(同上)待《春秋》。这么看似轻巧的一句,却是对传统经学的一记棒喝!为早已死气沉沉的传统学术思想别开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
  由于文化惰性的影响,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我们都同样会面临着种种学术禁锢和理论禁区。在传统惰性力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各种束缚人们创新求知步伐的各种理论教条和思想禁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弘扬朱熹大胆“疑经破注”的科学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墨守前人之说,一切都本着科学求实精神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扫清继续深化改革路上的各种障碍。基于此,我们研究朱子学也当如此。
       4、弘扬朱熹“格物穷理”的求知探索精神。  格物穷理,是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圣人的格物致知之旨,朱熹还专门辟了一章,详细地对其进行疏解,自称是“窃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诚如朱熹所言:“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愿望永远不会停止,而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也永远不会因为人类的探索而穷尽,又由于“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因而人类求知探索活动也永远不会有终止的一天。对于如何求知探索,朱熹也提出了他的思想方法,他认为:“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强调从日常生活经验,或在接受前人思想经验,即“已知之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未知之理,并“以求至乎其极”,到达知识的巅峰。他还强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由日常的渐进之功而达到融汇贯通,实现更大的突破。朱熹的这种求知探索思想方法和精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应当奉行的主导精神。
        5、弘扬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讲求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精神的重要范畴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从片面的角度去看待它,认为它是封建社会禁锢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枷锁。其实,这只是统治者有意片面解释它的结果。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就在朱熹死后,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精神改换成禁锢广大人民思想行动自由和奴役广大人民的反动思想武器。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要压制那经济、科技发展后人们所产生的比较过分的贪欲。他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人的正常的生活要求,包括衣食住行、娶妻生子、发财致富的要求。他曾以日常饮食为例,对天理人欲打了一个比喻,他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表明朱熹肯定人们正常的生活所需,而且,当时朱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但主要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具备追求奢侈享乐的条件。这其实都是人们日常“已知之理”,但一旦触及到统治者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触动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时,都不约而同地予以抵制。
        今天,我们要本着弘扬朱熹探求本义,以求圣人之旨的科学治学精神,恢复他“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观念的本来面目,以发挥它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处处存在着功利与理想、私利与公德的冲突。这样,我们更应该弘扬朱熹“以公更私、以理统欲”,提高理想、公德的地位。
                     三、加强两岸朱子文化研究交流与沟通合作的思考及建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蓝图已经绘就,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若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否定,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所依凭。丧失了自身的文化,我们将遗憾千年,追愧莫及。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高高举起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在当世界各种文化潮流中让它激流勇进,发扬光大。这也是海峡两岸的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为了加强两岸朱子文化研究交流与沟通合作的思考及建议,我们认为可以抓住台湾对朱子文化的重视与认同,发挥福建这一文化特色,建立起“朱子文化圈”与朱子文化研究, 加强两岸“朱子文化”研究的继承创新与交流,促进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研究合作,进而达到海峡两岸在“思源思根”文化以及各个领域的认同和合作。具体做法如下:
       1、从思想观念上,重新认识包括朱熹理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思想。
这不论是弘扬朱子文化还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历史原因,朱熹不仅被当作封建、守旧、反动的代表,他的理学思想也统统被打入“冷宫”,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把传统思想文化看作守旧的代名词。如果这种思想观念不改变,那么弘扬朱子文化乃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要彻底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朱子文化,提高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的宣传。
       2、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朱子文化的覆盖领域。
      2.1、众所周知,朱熹在南宋时,他的思想传播与当时建阳麻沙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先从传播朱子学术思想入手,抓紧整理朱熹理学思想文化典籍,多出书,出好书,为广大朱子学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典籍。
      2.2、转化朱熹思想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生活、生产与学习中。如日常生活用语、教育用语、伦理道德用语等,尽可能的多使用朱熹的格言、警句。前些年,尤溪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曾将朱熹的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格言、警句写在县城主街道两旁的广告牌上,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并且潜移默化,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这一行之有效的作法可以进一步深入推广。特别是在朱子的诞生地、生活地,要对街巷、路、楼等进行修改和重定,赋予朱子文化内涵,要设立有关朱子生平的一些事例、朱子的读书著名格言、朱子著名的诗词、朱子有关人生修养、行为修养的名言警句看墙,让当地人、旅游参观者可以了解真正的朱熹。
     2.3、研究和发掘福建各地与朱子文化相关点、文化教育影响点(朱熹出生尤溪,任过同安主簿,讲学建阳、武夷,任过漳州知府,足迹遍及金门、龙岩等八闽各地),形成福建“朱子文化圈”研究,可由省文化厅牵头,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组织, 搞好学术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出版有关研究专刊。抽调一批和聘请一批国内外朱子文化学术研究者参与研究,制定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活动,并争取国家文化教育研究机构的支持。也可以民间或半官方的形式成立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研究协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两岸的研讨会,组织两岸爱好者、文化研究会或机构到八闽。“朱子文化圈”走访、调研,促进两岸同胞协作, 在各方面联系更紧密。
     2.4可通过福建高校举办“朱子文化”研讨与会讲。与台湾著名的高校联合,互派研究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以进行开讲座、论坛,甚至是不同流派的朱子与儒学、道学、佛学研究交流会讲,以促进两岸高校的文化交流。比如,请台湾东吴大学或台湾大学教授、学生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
以上诸事件,为扩大影响,可在电台、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络上广泛宣传, 既要集有台湾朱子文化研究内容,又要办出大陆的特色。
      3   、结合中华传统中优良品德及当前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解和体会朱子文化的内核与修为的现实意义。
     对朱子建立的书院、精舍进行仿古式修缮,广招学龄儿童诵读《三百千千》、《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诗词选》、《小学》、《文公家礼》、《四书五经》、《千家诗》、《老子》、《唐诗宋词选》、《中国古代著名史传作品》等经典著作的诵读;盛邀海内外朱子学研究专家(杜维明、余英时、陈捷荣等)来讲学,体会感悟作为孔子之后具有伟大影响力的一代大儒的学习成长的历程;或者在朱子诞辰日举办朱子学说作文比赛活动,立足于海峡两岸历史、现状及“朱子文化”影响基础上进行发掘、发扬;恢复一年一度的祭孔祭朱大典,让民众广泛地了解和瞻仰“北孔南朱”,制造庄严的氛围。
        4、以朱子文化为内核,做好经济、旅游产业。
       以“朱子文化圈”为依托,以朱子文化内涵为纽带,定位好朱熹诞生地、求学、为官、讲学等地的文化生态,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融合,从文化积淀挖掘与山水开发同步并进,打造历史文化胜地;或以统一策划具有朱子文化特色的品牌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保护本地企业注册使用与朱子文化有关的商标、新产品名;确定朱子文化招商日,举办朱子饮食文化节,大力开发旅游经济。文化是要从内涵入手,讲的是熏习与陶冶,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核心,而只打朱子文化经济、旅游产业,这就违背了朱子文化的魅力和我们初衷。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显得尤为突出。强权国家往往先通过倾销自己的文化,从文化上渗透并征服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强权国家一种常用的手法。在文化上征服一个国家后,就可以开拓市场,培育消费群体,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使千百年来中华崛起的梦想得以实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好、做强传统文化特色研究,对当前文化特色进行再发掘,重新定义,以文化促人文、社会观念更新与发展;特别是以朱子特色文化同海峡对岸以及海外加强联系与交流,增进民族认同,这无疑会对我省经济、文化,国家统一和福建的繁荣做出应有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朱子思想文化,重塑朱子思想文化这一形象,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中华文化远远流传。
 
参考文献:
  1、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书店,2004.8
  2、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9 P273-P295
  3、束景南.朱子大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
  4、钱穆.宋代理学三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08
  5、哈佛燕京学社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7
  6、何锦山主编.闽台经济与文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08
  7、尤溪政协编.朱熹研究资料专辑第九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