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农历甲辰年(龙)四月十二

从《朱熹家训》看品性高洁的朱熹

【日期:2016-02-16          阅读:9549          作者:adminxyz
    《朱熹家训》有别于清初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太细太繁琐,许多东西到现代己经失去意义了,而《朱熹家训》总共只有317年他,是朱熹晚年所写的,全部是干货,字字珠玑,绝大部分内容到现在还有借鉴的价值,它是朱熹一生践行的肺腑之言。朱熹家训对塑造朱熹的后人高尚的人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的开国元勋朱德就是朱熹的二十五代孙,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至今还在闪耀着的光辉;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晋,在清朝被推翻后,故宫里的很多的文物流落到社会,他便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建国后,他全部捐献国家,分纹不取。
     《朱熹家训》在某种程度折射出朱熹品性高洁的一生,主要表现在:朱熹为子则为孝子,为父则为慈父,为学生则尊师,为老师则为至师,为官则为清廉耿直,造福一方百姓。
        一、孝子慈父。《朱熹家训》的开篇是:“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慈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朱熹始终在提倡并践行着。朱熹1130年生于尤溪水南郑氏大宅,1200年逝于建阳,享年71岁。朱熹比较早慧。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朱松带他去散步,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的上面是什么呢?”这使他父亲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竟然问这样的问题。朱熹在5岁的时候读《孝经》,读完之后就在书上批字“若不如此,枉为人”。但朱熹很不幸,在他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小朱熹办完父亲的丧事,依父亲身前的遗愿,带着母亲和妹妹去投奔父亲的好友刘子羽,并拜刘子羽、胡宪、刘勉之等三位学术涵养极深的学者为师。父亲去世后,朱熹对母亲非常孝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建阳奉事母亲和治学中度过的,外出时,则亲手以桂花、板栗制饼献母亲吃,并且做很多,漫漫长日,以慰母心,还常写信给母亲,有一封信还写道:“慈母年高,当少食勤餐,果蔬时伴,桂花、栗饼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在朱熹40岁时,母亲世了,朱熹忍着悲痛,依古礼把母亲安葬了,推辞朝廷的征召,在母亲的庐墓旁修建了寒泉精舍,穿着麻衣草履,为母守墓。朱熹47岁时,其夫人也在贫病去世了,朱熹独自拉扯并认真教育六个尚未成年的儿女,终老没有续弦,朱熹的几个儿子很有出息,长子朱塾、次子朱埜、季子朱在,学有所在,都有功名在身,在朝廷任过职;女儿朱巽、朱兑、和小妹,分别嫁给得意门生刘学古、黄干、范元裕,他们都成为朱子学的忠实传人。
         二、尊师至师。《朱熹家训》里有“事师长贵乎礼,交朋友贵乎信”“子孙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的话。什么是斯文不可不敬,斯文是指先人的文章,我们要对先人的文章尊重,小时候我们就有这样的教导:“对那些有字的纸不能用来擦卓子和擦屁股”,对文章的重视,就会对写文章的人重视,推而及之则会对老师重视,所以朱熹才会说“事师长贵乎礼”。 朱熹向李侗学习是朱熹学术思想转变的一件大事,朱熹19岁中进士,22岁时当任同安县主薄,24岁时在朱熹路过延平拜会父亲的同学李侗,大谈佛道的东西,李侗对他进行了批评,并循循善诱开导朱熹说:“吾儒之学,所以异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年轻气盛的朱熹听不进去,两人不欢而散,朱熹回到同安后不断回味李侗的话,觉得此话有理,29岁时朱熹重踏求师之路,为表诚心,朱熹舍弃舟车,沿漫漫山路步行三百余里,正式拜李侗为师。在李侗的教导下,朱熹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思想升华,为他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在朱熹35岁时李侗去世,他亲赴到南平哭祭,并写了回忆李侗的文章《延平答问》。朱熹对他最早的受业恩师胡宪、刘子羽、刘勉之也极其尊重,他的恩师刘勉之给朱熹取表字“元晦”,为感谢恩师赐字,朱熹一辈子虽几经改字,但始终保留着“晦”字。
        办书院,教书育人,“吾道付仓洲”,是朱熹最乐做的事,他一生中有60多年的时间都在讲学中度过的。据资料统计,朱熹创建和修建的书院达6所之多,其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在他任上修建和扩建的,朱熹还积极到全国各地知名书院去讲学,他所讲学的书院达67所之多,朱熹在讲学时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多学有所得,深受学生的爱戴,他培养有成就的学生达511名之多。1185年,随着朱熹的学说被打成伪学,朱熹愤然离开临安回到建阳,其学生赵良淳适任泰宁主薄,听说朱熹途经泰宁,就把朱熹安在风景优美的泰宁小均村,作为避难之所,1年后因学生蔡元定去世,朱熹匆匆离开泰宁去吊唁。朱熹在小均村避难留下了四季读书诗的碑刻(这碑刻放在泰宁博物馆)。
       1200年朱熹去世,当时朱熹还没有解禁,既使在那种情况下,有近1000多人(大部分是他的学生)为朱熹送葬。
       这里我插叙一段,闽学四子的一些情况,因四子之中有三子都在三明,我们要知道这些东西,也于尊师重教有关系。所谓的闽学四子就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除李侗是南平人外,其余三人都是三明人。杨时是将乐人, 24岁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跑到颍川向程氏兄弟学“洛学”,这个“洛学”就是以后的理学。杨时离开时,程颢觉得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生,说:“吾道南矣”。关于杨时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叫“程门立雪”。因程颢53岁就去世了,觉得还学得不够,杨时和他的浦城的同学游酢去见程颐,程颐正在午休,他们两个为了不打扰老师,就在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地上的积雪已近一尺深。
       罗从彦,是杨时的二传弟子,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是沙县人,在罗从彦29岁时,听说杨时得洛学真传,徒步去将乐见他,初次听到杨时的讲学,即惊汗夹背,说:“不至是,几枉过一生矣!”。同时,杨时也喜欢他求道诚恳,并且他品质沌净,品性坚毅,所以把他所学的东西全部传给他,时人称为道南第二人。后他又听杨时说“伊川所说甚善”,立刻“卖田带上钱粮”(鬻田裹粮),赴洛阳伊川学习易学,发现伊川所说的不过是龟山之说,立刻重返龟山处学习。
       李侗,是杨时的三传弟子,字愿中,学者尊为延平先生,他受到罗从彦的人格感召,24岁师从罗从彦,同时来学习的还有朱熹的父亲朱松,李侗一生以静养讲学为主,没有著述,他的生平思想只有通过朱熹所编的《延平问答》和《豫章文集》可以看得到。所以说朱熹的学问来源于“二程”传给杨时,杨时传给罗从彦,罗从彦传给朱熹的父亲朱松和李侗,由于朱松去世的较早,所以朱熹就向李侗学习了。
        三、为官清廉耿直,造福一方百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这是朱熹家训里非常重要的三句话,朱熹一生始终在践行的三句话。具体则表现为,他为官的“清廉耿直”,朱熹一生为官九年,在朝仅40余日,朱熹在任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建社仓、修荒政、行经界、打击腐败、劝皇帝“正君心,求放心”。其中朱熹打击腐败和劝皇帝正君心的两件事很能说明朱熹的为官的清廉和耿直。
        打击腐败。朱熹认为戒除贪欲是个人成就良善之德的基础,他对贫腐深恶痛绝,在任上多次与腐败作斗争,在他五十二岁时,朱熹由王淮推荐被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微服探访民情,视访灾情,亲眼看到不少地方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许多老百姓受到残酷剥削和压柞,生活在生死线上,为此,他奏劾绍兴兵马都监贾佑漏报20万灾民,导致哀鸿遍野;弹劾嵊县官府贪污赈灾粮4160石;弹劾衢州李峰隐瞒灾情,谎报政绩,荒政误民。在朱熹反对贪腐的事例中,六次弹劾与当朝丞相王淮有姻亲关系的台州太守唐仲友轰动一时。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时,有47人上书控靠太守唐仲友在台州任知府两年多里贪桩枉法、为非作歹。朱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不顾唐仲友与丞相王淮有姻亲关系,拒绝王淮、唐仲友的拉拢和收买,先后六次上奏折到朝廷,弹劾唐仲友,要求朝庭严惩。最后,皇帝作了一个各打50大板的决定,把他两人都调离了。
        劝皇帝“正君心,求放心”,正是反映了朱熹耿直的一面,朱熹在65岁时,被朝廷招到做皇帝的老师,为皇帝讲学。临行前,他的弟子蔡元定劝老师不要跟皇帝讲正心诚意方面的东西,朱熹不听,他在讲学时向皇帝提出四件“正君心,求放心”的事:第一现在的生活太铺张浪费了,要对自己有所约束;第二,现在警卫队和仪仗队太豪华了,要减免;第三要告诫太监和后宫妃子不能干预朝政;第四为光宗选墓造陵,不能占用老百姓的良田。结果皇帝听不进去,朱熹在朝中只呆了40多天,被皇帝赶出来了。
       朱熹一生重名节,其志不在为官,据统计,他一生辞官达60余次,辞官奏状达100多篇,但朱熹一旦为官,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生民立命,不谋私财、不泄私愤,都是做一些大善的事情,所以,朱熹清贫是必然的。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朱熹去探访出嫁的女儿,同样清贫的女儿为没有好饭菜招待父亲而难过,朱熹却爽朗地吟诵道:“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就是说,能有葱汤和麦饭吃就很好了,葱可以补丹田 ,麦可以填饱肚子。不要说味道不好,村里还有人家揭不开锅的,断炊的。由于贫穷,还带来了意外的横祸,晚年的朱熹在武夷山教书育人,在武夷精舍里,接待过一个叫胡纮的学生,用日常的豆子青菜招待他,胡很不高兴说:“只鸡尊酒,未为乏也”,意思说,你拿只鸡来招待我,准备些酒给我喝,山中不会买不到这些东西吧!胡纮在武夷山没住几天就走了,以后他却成为弹劾朱熹的主攻手,朱熹的学说被打成伪学与他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朱熹家训》是非常经典的家训,除我上面举例所说的外,还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它;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期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要尊重文章,对有困难的的人要扶助);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是由老天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