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年(龙)四月十三

班主任兵法3节选:震撼教育的三个特征

【日期:2016-02-16          阅读:8525          作者:adminxyz
震撼教育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教育设计聚焦于教育目的。通常来说,任何教育行为都有一定的教育目的,震撼教育将这一点做到极致。围绕目标的实现,一切可能的教育行为都在考虑之中,而最终选择的,一定是效果最好的那种。也只有聚焦于一点,才能达到震撼的结果。
一位专家急匆匆走进演讲厅,他正要给全市企业骨干人员作报告。
专家把一个磁盘插入台式电脑,准备打开电子文稿。可是,等他双击鼠标之后,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的大叉,系统无法运行指定的程序。台下有些轻微的骚动。专家不慌不忙地拿出磁盘说:“幸好我带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请工作人员帮我把网线接好,打开我的邮箱就行。”可是,他打开网址一看,天呀!邮箱竟然打不开。大家一阵唏嘘。专家笑笑说:“世事真难预料,我精心准备了两份讲话稿都无法使用。不过,我还有第三种办法。”他像变魔术一样拿出移动硬盘。随后讲座开始,主题是《人的自信与成功》。专家打开演示稿,屏幕上赫然出现一行字,内容是:人的自信来源于多重准备,当你的第一个准备无效时,你可以快速地找到第二种、第三种甚至更多的应对办法,你就能够成功。
这时,台下掌声不断。(吴瑞《准备》《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10期)
不成功的教育其指向往往不明确,或其中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媒体曾经报道过两个母亲的惨痛案例,在第一个例子中,单亲母亲辛辛苦苦把儿子拉扯大,自己省吃俭用,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儿子,但是儿子并不领情,从好吃懒做,不认真读书,逐渐发展到逃学,并迷上了上网,直至经常在网吧里通宵达旦,几天几夜不回家。母亲再也无法忍受,有一次下定决心,终于在一个网吧里找到儿子。那一瞬间,多年的含辛茹苦和巨大的失望一起涌上心头,她当众狠狠打了儿子几个耳光,把他往家里拖。这个逆子竟然头脑发热,抓起一把刀就捅向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宝贝儿子百依百顺,把他宠成一个小霸王,街坊邻居意见很大,但是她从来都不以为然。小霸王胆子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触犯法律,在被民警戴上手铐从家里带走的那一刻,面对追赶出来的母亲,儿子说了一句话:妈妈,我恨你!这是两出悲剧。两位母亲都母性很强,付出很多,却始终没有清晰的要求和期望,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是母爱,但不是教育,更不是震撼教育。那么怎样才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试举一例。一位母亲求教她的朋友,说她读高中的儿子哭着闹着要家里拿出20万来让他出国,家里并不宽裕,儿子就以放弃读书相要挟。母亲不知道怎么办,朋友说,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出国,如果真的爱他,记住,不要给他钱。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教育的目的已尽显其中。                                                                                                                     
第二个特征,教育者的心灵受到感动或者震动。在震撼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的言语决不能从学生的“左耳进,右耳出”,否则,这样的教育一定不能产生作用。教育者常常要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言行,通过节奏或是强度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撞击他们的心灵。
震撼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撞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感动,它是感化的必然结果。有一天晚上我走过老师窗前,看到老师在伏案备课,想起老师谆谆教诲的情景,我的心头突然涌起一股热流,这是感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另一种是触动,或者叫震动,它带给教育者的往往是相对消极的心灵体验,如羞愧、难过、悔恨、失落、郁闷、委屈、挫败、恐惧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并不一定带来消极的行为,如果引导得当,可使教育对象产生反思和警醒。《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由于幼年丧父,母亲过度宠爱,成为地方一霸,被乡民与猛虎、蛟龙并称为“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耳中,他深受震动,于是幡然悔悟,上山下水除掉猛虎蛟龙,并从此改邪归正。
从教育效果来说,两种方式都能起到启发学生心灵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第二种方式往往为教育者忽略。以至于一谈到教育,就必然披着温情的面纱,严厉与严格的方式往往不为教育者所采用。
 孟子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利的。中国古代有很多文字说明这一道理,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再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意外地得知当年所有考入复旦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军训,因此我的第一年大学生活是在大连陆军学院度过的。那一年十分艰苦,我和其他同学一样,真真正正当了一年的兵。常常早上起床训练时,仰头看去,天上还有星星。晚上上床,多数人很快入睡,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尽管有一些同学抱怨军训一年耽误了美好时光,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一年的经历对于我的意志力的磨炼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以后再碰到困难,和军训生活一比,就不觉得有什么了。苦不苦,想一想红军长征二万五,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许多地方有一种叫做行走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就是因为有很多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已经无法正常成长的孩子生活条件太过优越,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家长迫不得已把他们送到行走学校去。很多孩子通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思想发生很大变化,浪子回头的例子层出不穷。行走学校存在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
当然,震撼教育也并非一定采取一些看起来很严厉的方式。有时候,只要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出乎儿童的意料,同样能收到很好的震撼效果。比如说一位平时十分刚强的男老师偶然在学生面前流泪了,这泪水的效果绝对比得上重磅炸弹!但是如果另一位女教师经常哭,那她再在班级里哭可能很多学生就已经无动于衷了。我曾经问一位同事关于教子之道,她的女儿很优秀,我问她有没有打过女儿。她回答说:基本没有打过,我对女儿还是很疼爱的,只有一次,她考试的时候居然在试卷上画画。成绩出来之后,我狠狠地打了她一次。从此之后,女儿的学习我就没有操过心。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并不是说父母一定需要打自己的孩子,只是我们必须得思考,如果实在要打的话,什么样的打可以收到最大的效果。
当教育者通过震动的方式实施震撼教育时,如何保证教育对象的消极心理带来积极行为?我认为,这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基础有很大关系。两者之间情感融洽程度越高,那么,实现积极震撼教育效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震撼的基础仍然是感化。
第三个特征,教育的效果是在一瞬间实现的。教育的设计过程可以很复杂,教育行为的实施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在一瞬间,也就是心灵受到震撼的那一霎那。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悟道的过程十分艰辛,实现的那一刻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有些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表面看起来很“震撼”,但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震撼教育。
 有些老师嗓门很大,面貌很凶,但是学生却并没有多少收敛,原来时间长了,学生对该教师已经十分了解,知道她是外强中干,只是表面严厉而已。也有一些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唠唠叨叨,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讲,学生耳朵已经听出老茧。终于有一次,在该教师又对一犯了错的学生做思想工作时,学生不胜烦扰,对教师说,老师,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教师不胜欣喜,以为是自己的说教收到效果,却没有想到,真正起作用的是她的“啰嗦”。像这样一种短时间内见效的教育方式并非是教师意料之内的有意识的安排,当然不能算是震撼教育。真正的震撼教育应该具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那一刻,如同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
 一个人吃馒头,一口气吃了八个馒头,意犹未尽,吃到第九个馒头的时候,终于饱了。于是感叹,早知如此,一上来就吃第九个馒头。震撼教育的结果实现虽然是一瞬间的事,但准备过程却可能很长。尤其是在一些感化的案例中,足以产生感动的因素也许要经年累月才能达到临界值。但是,为了那一瞬间的幸福,再多的付出也值得!当然,通过有效的教育设计,这个过程可以被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