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农历甲辰年(龙)三月十五

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三明二中开展“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学习活动

【日期:2020-05-03          阅读:7914

    为落实《共青团三明市委关于在五四期间组织开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积极响应全市上下唱响三明”风展红旗如画“红色品牌”的有关要求,三明二中利用五一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为主题的团日学习活动。利用线上学习,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广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乡情怀。

       校团委将下载好的“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视频发送到指定学习群,并将《三明红色文化》系列读本中的部分故事发布到网络上作为学习资料,同学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及时观看学习。《红军崖》、《儿童团长杨功民》、《担架上的鱼水情》.....革命先辈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

       通过学习,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争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报效伟大的祖国。

附1:同学们认真观看“红色三明故事宣讲”视频

附2:部分红色三明故事

1.红军崖

在泰宁东南龙安乡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红色大悬崖,峭壁突兀,悬崖千丈,乱石堆积、崖下水流湍急,人们都叫它“红军崖”。

1934年初夏,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3000多人,进犯泰宁龙安苏区。626日,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及红军、游击队100多人被故人团团围困在高山上。整整一个晌午,赵营长和战士们打退了敌人20多次冲锋,营长和通讯员李火兴的头部和腿上都挂了花,凶恶的敌人依然向阵地猛扑,赵营长见阻击任务已经完成,就迅速布置撤退,命令三班长杨智拖住敌人,想法把敌人引到红石崖方向,以掩护队伍转移。赵营长话音刚落,通讯员李火兴便猛地站起来说:“营长,把我留下吧,我是本地人,对红石崖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让我把敌人拖住!”红小鬼李火兴年纪15岁左右,个儿还没马枪高。他参军后参加了好几次战斗,机灵、勇敢。赵营长觉得把他留下拖住敌人更为合适。但看着他那流着血的伤口和焦黄的脸色又犹豫起来了。李火兴见状,急得哭起来,抓住了赵营长的手大声说:“营长,你们快点转移吧!我一定能完成任务!”这时,敌军又开始向阵地发射迫击炮弹。眼前的情况已不容赵营长多加考虑,他抓住李火兴的手说:“小李,同志们相信你是硬骨头,要拖住敌人,你去吧!”

李火兴挎上弹袋端着机枪,顺着山坡直奔红石崖,他边跑边射击边喊:“同志们冲呀!冲呀!”敌人闻声,误认为是红军在突围,立刻包围过来。李火兴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敏捷地爬上红石崖山腰。望着山下那熟悉的土地、金溪河和自己的家,往事油然在脑海里浮现。3年前给地主看牛经常挨打受折磨。自从红军来了后,家里分了10多亩田,自己参加了红军,当上了通讯员……

一会儿,敌人又朝这里发射迫击炮弹。他急忙抬头往队伍转移的方向望去,只见赵营长和同志们已冲出重围,翻过了藤头岭,但有一股敌人在后紧追不舍。李火兴心急如焚,端起机枪朝着山下的敌人猛烈射击,把那股敌人吸引了过来。

只一会儿功夫,山下足有两个团的敌人饿狼般扑向红石崖。李火兴整了整,把枪架在洞口,一分钟、两分钟,10多个敌人逼近了山洞,李火兴扣紧扳机,机枪哒哒哒地吼叫起来。前面的故人一个个应声倒下,其余的抱着头拼命往下滚。一会儿,洞口四周又响起吱吱、轰轰的炮弹声,半山腰处的敌人集中了所有迫击炮,向红军崖顶轰击。只见崖上烟尘滚滚,弹石横飞,李火兴躲在石洞里被这猛烈的炮火震昏了。

李火兴清醒过来的时候,只见敌军正从正面扑上山来,他再一阵哒哒射击,突然机枪“嘎”地一声不响了,子弹打光了。故人一见机枪停止射击,便一窝蜂地涌上来。李火兴摸摸身上,只剩下两颗手榴弹。在这紧急关头,李火兴奋不顾身,拿起一个手榴弹,拉开弦,照准敌群扔了出去。只听“轰”地一声巨响,几个故兵随着硝烟浓雾血肉横飞。

过了几分钟,敌人又开始往上爬来,并不断开枪射击,“嗖”的一声,一颗子弹击中李火兴头部,顿时鲜血涌了出来,眼前天旋地转,只有耳朵听到洞口有嘶喊声。他咬紧牙关,抬头一看,见十几个匪兵端着明亮的刺刀,爬上洞口,李火兴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用力甩向敌人。随着“轰”的声震响,一切安静了下来。

当敌人再次爬近洞口,说时迟那时快,李火兴喘着大气,忽地站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抱着机枪,用力往山洞口奔去,并随着一声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余音未落,毅然地跳下了悬崖。

过后人们在红石崖下找到李火兴的遗体,并安葬了这位烈士。龙安人民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红军小战士李火兴同志,将红石崖改名为“红军崖”。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激动人心的民歌:

雨水莫打红军崖,红军崖下红军在,

红军牺牲为百姓,百姓日夜挂心怀。 

《红军革命斗争故事选编》原作者:陈剑华 马凤元(编改:黄奕杰)

 

2.“儿童团长”杨功民

1933年夏初,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后,年仅11岁的杨功民随同在闽赣省委机关工作的母亲,来到了建宁苏区。

小杨仔到了建宁苏区后,很快和当地的穷苦孩子混熟了。他带着儿童团员们,参加各种活动,他们有的敲锣打鼓,欢迎新入伍的战士,为红军送开水抬饭菜,有的去照料前线归来的伤病员,有的给红军家属砍柴,有的与赤卫队一起押送土豪劣绅。他们还积极响应中央儿童局的号召把父母给的零用钱,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节存下来,募捐购买“儿童号”飞机。“四四”儿童节,儿童团组织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武装检阅”,受到了朱总司令亲切接见,刚满十一岁的小杨仔就立志要参加“少共国际师”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杨功民和母亲随同闽赣省政府保卫局机关也转到了泰宁城,一个墟天的上午,小杨仔和几个小伙伴,在泰宁城东门石桥上站岗放哨,检查来往人的路条。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走来,仔细打量着来人的双手,虽然沾满了泥巴,但看样子像是故意涂上去的。他灵机一动,小杨仔问他,官江乡苏主席和儿童团长的名字,那人回答无误,就要走。小杨仔上前故意用力拉住他的手又问到,是干什么的?他说是种田的。那人发现自已的手上泥巴被小杨仔拉手时擦去了一大块,怕暴露身份,撒腿就跑。小杨仔从小伙伴手里抢过小铜锣,使劲敲了起来。急骤的报警锣声、呼喊声响彻田野,附近军民闻讯追赶过来,忽然,山边“砰”地一声枪响,只见骑马跑在最前面的一个红军战士身子晃了晃,继而猛然挺起腰杆,举枪打中了匪探的腿,等到大家赶到的时候,这位红军战士昏倒在地,负了重伤,小杨仔和他的小伙伴伤心地哭了。经过审讯,那家伙是保卫团的小头目,受白匪军的派遣,进城刺探军情。

一天夜里,妈妈去开会,很迟了还没回来。突然,一阵枪声响,小杨仔一骨碌翻身坐了起来,向室外一看,白匪前来偷袭,院里的同志们正在沉着应战。小杨仔什么也顾不得了,赶紧爬上床头取下妈妈的手枪,门也没关就奔了出去。天亮了,妈妈闻讯急冲冲地赶了回来,迎面见儿子正拿着她的手枪笑嘻嘻地跑来。母亲第一次狠心打自己的儿子。事后妈妈才知道,反击战斗中小杨仔用她的手枪击中了一名团匪的小头目。心疼地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有一天,朱总司令还亲自将从那个白匪探子缴来的一支瓦蓝铮亮的小手枪,奖励给了小杨仔,他高兴地跳了起来,自此有了真家伙。

不久,主力红军转战建宁等地,在泰宁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编组为红军游击队。12岁的小杨仔被破格吸收入伍,游击队与敌人周旋于闽赣边的丛山峻岭之中。隆冬的一个夜晚,游击队冒着严寒来到甘露岩宿营,计划第二天晚上前往梅口袭击白军物资转运站。为此,队长叫来小杨仔、小张、小林、小马4位小战士,交给他们一项特珠任务,由他们四人到河岸的路上掩埋锡炮、以阻击从城关增援梅口之敌。他们每人挎包里装了七八颗锡弹,飞快地来到了水际渡口上了船,不料刚刚上岸,被敌人发现了。4个小战士像山兔一样,迅速选好了地形,卧倒还击,敌人仗着人多火力强,疯狂射击。片刻,小张、小林俩个小战友牺牲了,而且小杨仔和小马的子弹也打光了。当敌人进入近距离时,两个小战士抓起锡弹连续扔了过去。走在前面的五六人在一片硝烟中上了西天,其余的急忙后退。他们2人乘机猛冲向前,又扬出两颗锡弹,几个敌兵又应声倒毙。当小杨仔伸手再取锡弹准备突围时,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胸部,他挣扎着站了起来,誓死不当俘虏,手持一颗锡弹,紧咬牙关朝敌人冲去,还未及扔出,身上又中了一弹。他极力不让自己倒下,缓缓地把锡弹塞进口袋,掏出心爱的小手枪抚摸了两下又插进怀里,一步一个趔趄地往河边走去,纵身跳入激流小马在一瞬间也扔出了他最后的一颗锡弹,抓起步枪去追赶激流中的小杨仔。可是,小杨仔已被滔滔的金溪激流淹没了,激流中泛着殷红的血水…… 

《三明革命斗争故事选编》原作者:邵康芝 凤元(编改:常章生)

 

3.担架上的鱼水情

1933年,不甘心四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集结了一百万兵力,其中以五十万精锐之师对中央苏区根据发动了第五次“国剿”。这些兵力分成东、南、西、北四路。

建宁县安寅区将军殿乡,此时,正处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北线战场。

战争,让这片原本宁静秀美的土地笼罩在一片烽火狼烟中。

淬火成钢。血与火的洗礼,锻造出一代革命英豪,也诉说着老区人民和红军的血肉深情。前方,红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后方,乡亲们出工出力,节衣缩食支援红军。妇女们为红军赶做布鞋、草鞋;老人们在家煮饭做菜;青壮年们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负责把阵地上的红军伤员抬回将军殿战地医院。

这些土生土长的青壮年,个个虎背熊腰,他们必须抬着担架爬山越岭,穿越敌人的炮火,有时还会遭遇敌人的袭击,但他们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一次又一次把伤员从火线上抬下来,一次又一次把军需弹药送往炮火纷飞的前线。

红军指战员称担架队、运输队为“铁肩队”。

“铁肩队”里有对老搭档,一高一矮,配合默契。爬坡时,矮在前,高在后;下坡时,高在前,矮在后;走平路则高者弯腰,矮者挺胸,随时保持担架的平稳。

这对老搭档,高个子的叫罗能贵,矮个子的叫平俊荣。

一天上午,“铁肩队”奉命到横村接回从火线上送下的伤病员。归途中,遇到轰炸。敌机不停地在上空盘旋、轰鸣。炸弹成串地朝田野、村庄和树林里投掷,一个烟柱接着一个烟柱,从地面上腾起,卷挟着泥土,扬到半空。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都在颤抖。

如果不是抬着伤员,担架队员们会立即找掩体卧倒。为掩护伤员,大家必须将伤员抬进密林中躲藏起来。隐蔽过程中,突然,罗能贵感觉左腿肚一凉,一阵钻心的疼痛让他打了个踉跄。他强忍剧痛,将伤员隐蔽好,才发现自己左腿肚被弹片削掉了一大块肉,鲜血直流。平俊荣见状,借助树林的掩护,立即到周围采来止血草药,帮他敷好伤口,并撕下衣衫为他包扎。

敌机轰炸过后,“铁肩队”又继续抬起担架赶路。可是,因为脚伤,罗能贵没走几步就跌倒了,担架倾斜,伤员差点儿掉下来,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是红军的一位连长,左臂在战斗中被炸断了,草草包扎后就被抬下硝烟弥漫的战场,这位连长见罗能贵腿肚负伤还坚持抬他,很是过意不去,连忙说:“让我下来走吧!”

“不行,不行!担架队长把你交给我们,我们说什么也要把你抬到医院!”罗能贵急了。

红军连长说:“你现在脚负伤了,也不能抬我了,还是让我下来吧!”

罗能贵说:“我还能走,一定要把你抬回将军殿!”说罢,重新站起来,招呼平俊荣,抬起担架就走。

腿上的伤口,由于负重行动,鲜血又流了出来。罗能贵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大汗淋漓,艰难地行走着,大滴大滴的血滴落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渐渐地,他感到肩上的担架越来越重,两条腿越来越不听使唤,行走的步子越来越慢了。在后面的平俊荣,发现了那一路上的血迹。于是,他叫罗能贵停下来,再包扎一下伤口,罗能贵说什么也不同意,咬紧牙关坚持赶路。

一步一个血印,一步一个血印,又走了百余步,罗能贵再次跌倒在地,他咬着牙把沉重的身体向上撑起,但是,没有能够如愿,他又跌倒下去,这次,因为流血过多,他昏迷过去了。

平俊荣连忙又去采来止血的草药,重敷罗能贵的伤口。此时,红军连长坚决地对平俊荣说:“来,把他扶上担架,我们来抬他!”

平俊荣连忙摆手说:“怎么行呢?你自已伤势那么重,不行!不行!”

红军连长说:“我腿没受伤,总不能三个人都呆在这个地方吧!”

平俊荣说:“等等吧,等重返火线的担架队从这里经过时,再把你们一起抬回后方医院。”

红军连长说:“这仗打得激烈,伤员多,不能再麻烦其他担架队了。来吧,我能行!半条手臂,算不了什么。”

那一瞬,平俊荣的心像是被什么撞击了一下,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

从参加担架队以来,他见过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做手术的红军战士;见过与敌人拼刺刀,肚肠子拉出体外而忍痛搏斗的英雄好汉……

每一次,都让这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泪湿衣襟。今天,他又见到了红军和百姓的鱼水情。

他抹了抹流下的眼泪,弯下腰,把罗能贵抱上了担架。

因为臂伤,担架一重压,断臂连长的伤口就撕裂般地剧痛,被布带勒紧止血的手臂又开始淌出鲜红的血。

就这样,断臂连长抬着伤腿的担架队员,红军抬着老百姓一步一顿、一步一滴血,往后方医院赶去。

一条血路,在他们脚下延伸……

 

《三明革命斗争故事选编》原作者:唐耘(编改 王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