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农历甲辰年(龙)四月初十

课题研讨,同城交流,助力高中生物教学

【日期:2020-07-05          阅读:8129

2020年7月2日,我校谢志华老师主持的“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深度教学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结题报告暨三明市区、沙县同城化高中生物教学研讨活动在三明教育学院召开。来自三明一中、二中、九中、沙县一中、沙县五中,金沙中学、梅列区实验中学、北大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的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研讨会由三明市教研员黄耐明老师主持,并由黄耐明教研员和三明二中生物组教研组组长,正高级教师谢志华老师分别做了专题讲座。

 谢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课题教研成果,并做了“聚焦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的专题讲座。

 谢老师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聚焦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谢老师主张的深度教学,正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体验为基点,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谢老师提出深度教学应该深度学习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深度开展问题引导的探究教学、形成重要概念、将论证思维渗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论证技能等方面开展。

在深度教学过程中,重视生命性、情境性、思维性三个方面。生命性即系统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观,应该让学生认识生命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自组织、自复制、自适应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在教学中,要始终以生命观念为统领来展开教学。

借助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最好的形式。创设情境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在讲伴性遗传这一知识时,直接将色盲测试图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展示色盲患者眼中的世界,让学生切身体会色盲患者与正常人的不同。在讲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时,可以利用图像教学,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生物学时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必须有理性思维,深度开展基于问题引导的思维对话,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如在讲色盲是如何遗传时,先给出色盲的遗传系谱图,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患者的性别,从而思考色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并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串,让学生明白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让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教学中,以生命观念为统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

随后,黄耐明教研员给大家做了三明市高中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
  他指出,新高考方案落实课标要求,是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新高考方案体现教学衔接,现阶段正处于高考改革的过渡时期,虽然使用新教材,但要主动适应新的高考改革要求,将旧教材的内容与新课标对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新高考同时尊重学生选择,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大概念处于学科核心位置,是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大概念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的生命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大概念来构建内容体系。 随后,黄耐明教研员介绍了新会考以及等级性考试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一和高二的课程,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彼此的关系,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展开教学。
2、对比新旧课标,领会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凝炼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的主线,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3、把握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指导意义。结合学校实际实现教学转变从三维目标到聚焦核心素养,重视情境与情景教学。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创设请假,是因为情境与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规律有关系。科学知识,包括生物学知识的生产都是情境性的。学习就是要让知识重回情境进入发生的状态。如在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时,教材用流落荒岛后如何合理安排求生策略——先吃玉米还是先吃鸡创设情境,就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关于能量流动的模糊认识,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构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科学概念。可以说,这是平淡中见神奇,在矛盾中启思维的情境。

 两位专家的讲座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三明的教育工作者们必将不断丰富提升自己,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