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农历甲辰年(龙)四月十二

三明二中寒假学生自主研学旅行优秀成果展示 四

【日期:2021-03-25          阅读:6428

三明市博物馆研学报告

三明二中高二(15)班研学小组:宋海若、魏宇博、吴王伊诺

黄佳欣、苏诚轩、林祥昌

指导老师:廖敏

摘要:三明,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区域。同时,三明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在历史上,三明是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中转站:在唐宋期间,三明各县市成为大批中原汉人躲避战乱和灾荒而辗转南迁的重要聚居地,为孕育客家民系、形成客家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三明;革命文化;客家文化

Abstract:Sanming is the red land with gloriou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the core area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long march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the revolutionary base where the red flag did not fall for 20 years, and the important area where Mao Zedong, Zhu De, Zhou Enlai and other older generation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carried out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Sanming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Hakka. In history, Sanming was an important transit station for Hakka ancestors to move southward.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of Sanming became an important settlement place for a large number of Han people from Central China to escape war and famine, whi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breeding of Hakka people and the formation of Hakka culture.

Key words:Sanming;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the Hakka culture

 

三明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由历史文物陈列馆、客家民俗风情陈列馆、三明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和综合展厅组成,馆藏大量有关三明革命文化及客家文化的珍贵史料,有较高研究意义。

.红色三明

()红旗飘飘

3.jpg

红旗飘扬,那鲜艳的红色中,是无数英雄儿女的血泪,更是一片土地不可磨灭的历史。曾几何时,三明市也是一片被侵占的土地,但闭塞的山路阻断不了先进思想的传播,敌人的迫害阻挡不了仁人志士的崛起——无数的星星之火被点燃了:民国17年(1928年),官锦铨、姜敢、罗起佑、张炳生等中共党员在沙县夏茂成立中共闽西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19297月下旬,邱文澜组织黄凯、黄谟、张国华、杨芳等10多位党员在明溪县城新民小学成立明溪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归化城市小组;民国19年(1930年)6月,宁化县党组织建立闽西北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在三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的希望之火被点起,拥有着先进思想的人们怀抱着满腔的热情,他们在心中挥舞起革命的红旗,并期盼着将这份希望散播至每一个民众心中!即使面对敌人的迫害,他们也毫不屈服:叶炎煌,190911月出生在大田华兴乡京口村,1925年初在厦门求学入团,后入党,成为厦门市委机关工作人员,19272月至19288月担任共青团厦门市委书记,他是叶飞将军的入团介绍人,19348月被国民党逮捕,同年1025日被杀害,在他短暂的生命中,面对反动势力的迫害与威胁,他还是选择了为伟大的革命事业献身,让短暂的生命谱写出了万笔难书的壮志,无人可撼的壮烈,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党组织的创建及新区开辟

7.jpg

革命烈士简介

(二)红旗漫卷

三明子弟为红军主力部队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193410月,11200名三明籍红军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背负着最为艰巨的使命——完成前卫和后卫任务。在经历了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后,最终到达陕北的三明籍红军仅余76人。三明子弟们用宝贵的生命和无畏的精神诠释“军魂”的含义,而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一切,也将被我们永久的铭记。

 8.jpg

我们踏入红旗漫卷场馆

9.jpg

三明红军出征时“母送子”“妻送郎”

10.jpg

三明红军的巨大牺牲

(三)红旗不倒

党领导着三明人民挺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人民进行打击报复,留在三明的红军在党的指导下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明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参与斗争,永安更是成为全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工委创建革命武装,带领三明老区人民继续斗争,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闽西北起到重要作用。由于三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11.jpg

步入红旗不倒展馆

 12.jpg

了解三明革命斗争历程

.客家文化

(一)历史文物

在三明市博物馆里,两件有着我市地域特色的宝贝,被推为镇馆之宝,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让人叹为观止,这里,跟着镜头先睹为快吧。

13.jpg

宝物宋代青白釉瓜棱执壶

在瓷器展区,一个宋代青白釉瓜棱执壶,摆在最显眼的展位上,灯光下,青白釉壶身,釉质光洁莹润,胎白质坚、细腻,器型完美,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原来,1974年,在三元区莘口镇发现一座北宋古墓,出土了大批的瓷器、铁器等随葬品,其中这件青白釉瓜棱双纽执壶十分引人注目。此执壶高22.4厘米,重1.2千克。喇叭口,颈肩间连有一个双带状把,对称处置尖嘴长管圆弯流;肩部立有一对称团菊纹纽及饰有一圈凹弦纹,腹部被纵向弦纹分为六棱瓜状。执壶美观又实用,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高超娴熟的技术,是一件代表我市当地制瓷工艺的上乘之作。

如此精美的宋青白釉执壶究竟出自何处?中村回瑶窑址距市区8公里,在由东向西蜿蜒穿流的回瑶溪两岸低矮的山丘上,分布着数十处古窑址。1993年在回瑶珠山窑址遗址挖掘中,发现了与该执壶胎、釉、纹饰相类似的瓷片,由此证明了此执壶为中村回瑶生产的瓷器。

14.jpg

宝物2  一组汇聚唐、宋、元、明、清不同年代的石造像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一组来自将乐县龙栖山的圣水岩庵“青云堂”的石造像,石造像汇聚了唐、宋、元、明、清不同年代,虽然石质和雕造风格不同,但整体雕造细腻,结构匀称,造型生动,刀法遒劲有力,线条流畅,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雕造风格,许多文物专家被这组石造像深深吸引。

石造像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共35件,包括佛、菩萨、罗汉、天王、祖师、弟子、雷公等,及石瓶、石塔、石香炉、石井圈和建筑石构件。造像均灰色沙岩,多为明代,大体采用单体圆雕形式,偶见高浮雕雕造。

据《将乐县县志》记载,圣水岩庵“青云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青云堂自唐而历经宋、元、明、清,长盛不衰,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圣地。清末庵堂塌毁。19847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将青云堂存留的石造像移至三明市博物馆收藏。

在众多石造像中,尤以罗汉像数量最多也最为生动,共13尊。特别精彩的一个罗汉石造坐像,通高86厘米,坐姿。头戴僧帽,帽耳长披至肩头。面相方圆丰润,左拇指按压右袖口,善跏跌坐。完全是生活中修行僧侣的真实写照,通过五官的喜、怒、哀、乐,让观者从表相中看到内在的思想和灵魂。

15.jpg 

“青云堂”的石造像

(二)遗迹探寻

三明市不仅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时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明市拥有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享有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是全国四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之一。全市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2个世界级品牌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各50多个,数量和等级名列全省前茅。

三明市不仅有大金湖、侠天下等自然景区,也有永固楼、甘露寺等人文景观。其中以甘露寺为例:甘露寺架空于岩穴之中,仅以独柱支撑众多寺落,以榫卯结构相接,赤色的房檐四角与穴壁相峙,深缓的佛经与山林呼应,显示出独特的人与自然抗争又和谐统一的局面,又显示出了人类独有的建筑智慧与艺术,实为人文与自然之景的集合体,也体现了三明好山好水又充满人文情怀的旅游城市特色。

16.jpg

甘露寺原址

(三)民风民俗

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先民耕山耘林,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既有中原文化的基因,也有融合土著的元素,都是生产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三明客家百姓因地制宜,建造了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其中有福建四大民居之一的土堡。土堡的奇特精巧,饱含着深邃、博大的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如安贞堡。

由过春节始到年尾的除夕,客家人在每个节令里的习俗,大体沿袭中原汉族的形式和风格,在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后产生了些许变化,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技艺,是值得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宁梅林戏、沙县肩膀戏、永安大腔戏等,有的已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目录。

17.jpg

安贞堡

 18.jpg

沙县肩膀戏

 

三.我们在参与

(一)实地采访

入场前:

Q1

我:您好,讲解员姐姐,请问这次我们参观博物馆一共有几个主题呢?

讲解员:你好,这次我们参观一共有两个大主题,分别是红色革命文化和客家文化两个主题,分别在两个的展馆中。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新的主题连环画正在修建,下次来参观的时候你们就能看到啦!

我:好的好的。

Q2

我:那请问这两个展馆里面有几个主题呢?

讲解员:红色革命文化一共有三个主题,分别是:红旗飘飘、红旗漫卷和红旗不倒。客家文化主题一共也有三个主题:分别是:历史风物、遗迹探寻和民风民俗。

我:好的,谢谢姐姐。

参观客家文化展馆

Q3

我:讲解员姐姐,请问我们三明市客家人分布最广的地方是在建宁和宁化吗?

讲解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我也不确定,客家人在三明市的各个地方都有分布的,并不是说主要分布在建宁和宁化,相关内容你可以查一下资料呢。

我:好的。

Q4

我:那客家人最开始是从哪里迁徙,最开始是什么时间呢?

讲解员:客家人迁徙在历史上记载的共有五次大迁徙,最早是在西晋末年,中国南北朝分裂,政权不断更迭,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族人开始南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次客家人的迁徙。那迁徙的地方大多是在北方地区,南迁而来的。因此,客家人在中国范围内都有分布,甚至在国外也有客家人的身影。

我:是这样的啊,我还一直以为客家人只分布在福建呢,哈哈哈,是我孤陋寡闻了。

参观后

Q5

我:谢谢讲解员姐姐这半天来的讲解,我们收获很多呢,那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下对于我们新时代中学生传承这些文化应该做些什么呢?

讲解员: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呢,习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曾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而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好知识,运用科技创新将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就像我们刚刚馆中所见的,用科技创新让世界学习我们红色革命文化、客家文化。

 

19.jpg

魏宇博采访现场

(二)现场体验

元代大德年间,着名农学家王桢发明了用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是较为简便、容易的一种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宁化县是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地之一,唐开元十三年置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经千年风雨依然不改旧颜,2011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原先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来,中原战乱,汉民纷纷南迁,经长江溯赣江,在宁化石壁这个地域广阔的世外桃源,歇脚并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始称“客家”。

木活字印刷手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字盘存放与拣取具有科学的智能作用;而且还有技艺和文化的双重内容。特别是族谱传承,客家民俗已赋予木活字印刷丰富的客家 文化内涵,可以说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民问技艺,而是客家文化的 一个独特部分。作为珍贵的文化 艺术遗产,它有其重要的价值,理应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

20.jpg

(三)志愿服务

参观博物馆活动结束,同学们便依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把关馆内人员出入、清扫馆内设施的志愿服务。在馆内工作人员帮助以及来访市民的积极配合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顺利,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为博物馆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收获颇丰。

 21.jpg

宋海若测量来访者体温           

22.jpg  

魏宇博入馆引导

23.jpg

黄佳欣帮助入馆登记      

24.jpg         

林祥昌摆放引导牌  

 25.jpg

吴王伊诺与苏诚轩擦拭桌椅

在这次志愿服务中,同学们对于博物馆日常工作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培养了同学们对古文物、典籍的保护意识,充分发扬了同学们作为共青团员的奉献精神,对于同学们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积极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时刻践行志愿者精神,在今后的一次次志愿者服务中不断完善自我。

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正以多种功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观众。作为一线工作的讲解员,对博物馆发挥其各种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到博物馆,也体验了一次担任讲解员,为家长们做了部份场馆讲解。

我们到博物馆为来参观的游客讲解红色革命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部分经典内容,通过讲解红色革命文化,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红色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学习到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优秀品质,也依然坚信着红色文化会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通过讲解客家文化,感受到了来自祖国各地却又统一交融的民族文化融合,感悟了客家文化的精深内涵:团结和奋进。而 客家文化中: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的这些文化精神,都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通过这次担任讲解员,我们深刻明白这项工作的艰辛与劳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文化素养,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对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待人的和谐与真诚!

26.jpg

宋海若场馆讲解

27.jpg

黄佳欣场馆讲解

28.jpg

林祥昌场馆讲解

(四)运用电子技术探索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也随之兴起.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的关键场所,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为其注入活力,可以促进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知识,当历史已成为过往而消失时,通过文物了解祖先的生活和精神,智慧成为我们的途径之一.数字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内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能更好地跨时空对话祖先,对话过去,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数字化技术极大的丰富,拓展的文物展览的陈列方法,它突破了传统展览方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已经成为了博物馆文物展览方式的发展趋势。

  29.jpg

电子技术体验

 .感想体会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是在《了不起的匠人》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所幸,我们的文化并未遗失丧尽,而我也有幸邂逅了这次博物馆的文化之旅。殷殷之情俱系于华夏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国家使命。在红色革命文化馆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以凡人之驱比肩神明,听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藏歌;在客家文化中,我们感受到这座小山城中的独特历史韵味,正如诗言:沿岸城廓开翠屏,南山毓秀欲腾云。寺院宝塔耸苍昊,江上群峰排众青。在为时不多的文化体验中,我感受到了小城独有的文化,也赞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是根,传承是脉,根脉相通,中华文化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坚守文化之根本,弘扬传统之精粹,我辈义不容辞!

——(学生)魏宇博

  

在三明出生,在三明长大,我们曾觉得三明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小山城。然而,经历了博物馆一行,红旗漫卷之革命热血在我们心中激荡,客家文化之悠久绵长于心间泛起涟漪。感受了文物的厚重,领略了文化的多彩,我们才猛然醒悟,于喧嚣繁忙的城市生活之外,三明这个小山城也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底蕴,自己的精神,这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意识到,了解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文化,是吾辈青年不容推辞的责任。

——(学生)宋海若

  

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告诫着我,面对困难不能轻言放弃,面对困境要勇于寻找出路;他们提醒着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他们激励着我,要积极进取,用学习充盈自己,用心灵继承他们的意志,用知识守护他们打下的每一寸土地!

——(学生)苏诚轩 

 

在三明博物馆里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三明的风俗,感受到了许多许多。土堡让我感受到了人们的生存智慧,怀祖堂、洞房、厨房让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曲反映了人们的某种信仰以及对生活的改造能力。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三明人们能走到现在,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我作为三明人民一份子,也应该将其传承下去。

——(学生)林祥昌

  

行走在三明博物馆中,感悟漫长的历史,历史的张与弛,仿佛沙溪河的水声渐近渐远;感受绮丽的风景,山水的静与动,如同古乐曲的音韵沁人心脾——我们的身边有如此多的风景,只有静下心,漫步思考,才能发现。在这趟研学中,我最大的感悟便是要学会体验人生,体验身边每一处不易发觉的风华。

——(学生)吴王伊诺

  

从学习的海洋中抽身,向博物馆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奔赴,我接受了一场许久未感触到的文化的洗礼熏陶。风展红旗如画,革命文化是义壮山河的诗篇,是刀枪剑戟的悲歌,那段白旄黄钺的峥嵘岁月里,闪烁着数以千万计舍身取义、前仆后继的英雄烈士们的昂扬的革命精神的光芒。客家文化则是与三明这座城市相依相伴的绵延的小调,其中蕴含的人文风情更是脉脉流长,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璀璨长河的一支。在这博物馆参观的短短几个小时,我拥抱了激荡与绵长、炽烈和温暖这两种性质的文化,它们相依相伴,是我们三明历史的荣光与辉煌。

——(学生)黄佳欣